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初看李承乾的事迹时,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可理解”,弄不懂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子,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子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短命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代表:李治李显他们立的庶子;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代表:刘彻那倒霉的戾太子刘据;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代表:俄彼得大帝的长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代表:康熙废太子胤礽;

六、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_-|||,代表自然是悲情的李建成哥哥……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到“收买人心”……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小李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他固然拉来了刘洎、岑文本站在自己一边(还是在父亲的明显暗示支持下),但对于影响力最大、父皇最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一头栽到李治身上万死不悔吧……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身上的长孙家血液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子、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小李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不过李泰干的最大蠢事,还是对父亲当面撒下的弥天大谎,声称要杀子传弟——你也不想想,你打算骗的是哪一位啊?-_-|||人家自己是杀兄弟上台的,对这些所谓的“孝悌”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算一时动情冲昏头脑相信了这没水准的谎话,后来一经大臣点醒,很快就越想越不对味,从此彻底认清这小骗子的真面目。这一个谎言的效果,可比敌人向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半天还要好得多-_-|||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指李祐)兄庸(承乾)《旧唐书》”“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如果我们现在用心理分析、人格形成规律等方法来追踪这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解释一些东西。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祖父李渊命令他父亲李世民出镇长chun宫(在现陕西大荔县),而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的承乾殿内,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应该是不在身边的。查史书,这一年小李一直在长chun宫呆到十月,然后从长chun宫出发,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父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老李你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也够狠的==)。等承乾的生父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小承乾应该两岁左右,正是开始渐渐跟父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但我估计,当这两岁小男孩被抱出承乾宫的时候,他肯定不认识那个浑身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_-|||

接下来的几年,他父亲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小李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现代的学说认为,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母亲和奶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tt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父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承乾他爷爷就是啊-_-|||。这里又该考虑一下这个“单亲母亲”的问题,也就是“性素严”的孤独和温婉柔顺的长孙的个性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性更能填补“严父”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子,父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露出了父性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点作用。

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父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性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父性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子==。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地是应该由他祖父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出家门给你去干活滴……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子女儿,就知道这老伯“沉浸天伦、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性,怎么指望他们发挥爱心照顾小侄子……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兵变发,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深地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史书上可没记载八岁的秦王世子跟母亲一起去劳军了-_-|||。其实以古人的观念来说,儿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bs一下~~),还记得赵云、张飞都干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牵强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子的活见证。据史书记载,八岁的李承乾已经“性聪敏、特惠敏”了,人家阿史那社尔十一岁自己就建牙开帐,八岁的李承乾跟母亲一起去慰问将来都是自己下属的将士们,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现在想想,真是很为在那个清早,被父母丢弃在深宫高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而心酸……

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白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不爱我”,但我想,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李渊对三个大儿子的宠爱优待,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论,他对自己这些孙子应该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们叫到自己膝下来“含饴弄孙”,想象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的情形……-_-|||。如果说怕人数太多而“限量进呈”,那么,以李承乾的嫡长子身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儿,也就是说,他认识建成元吉儿子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滴……

不管怎么说,据史载,在小李刚登位时,对这个嫡长子还是很宠爱的,毫无异议地立了他当皇太子。还有一个事实应该注意,就是李世民当皇帝的头三年间,他们一家都住在东宫,而不是皇帝正宫太极宫,这时候李承乾应该还是经常能够见到父母的,而且那时父母虽然忙于国务,心情尚好,对孩子们也应该比从前受压抑那些年和蔼很多……或许在李承乾的一生中,这三年是享受亲情最浓厚的时候。


页面连接:http://www.worldwizeapp.com/news_0_qakpo/popxpoao.html

泡泡中文网 腾龙小说网 啃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第一版主小说网叔叔小说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